0%

如何做好团队学习分享

概要

对于开发人员来说,学习成长,永远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。在工作这么忙的情况下,如何高效的学习与成长呢?

本文将围绕团队的学习分享进行阐述。

为什么需要分享

对分享者

对于知识掌握的基本阶段,我将它分为三个层次

  1. 读了、看了、听了
  2. 整理了
  3. 分享了

分享,与了解、整理不同,是对知识更深层次的掌握,从这个角度出发,一次分享对于分享者的收益是远高于被分享者的。

对被分享者

时间是每个人的财富,确保高效的利用时间,才能够提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。

分享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,让被分享者极大效率的得到知识的精华部分,从而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最宝贵的事情上。

对团队

分享,是服务于团队自驱力和创造力建设的。单次的分享,对于团队的成长是有限的,但是分享带来的自驱力与创造力,为团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。

对于一个发展的团队,需要保持空杯心态,认为“永远不够好”是不断成长的重要手段。永远不够好并不是对自己的不认可,而是希望激励团队成员不断往前走,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前方的风景。

如何进行分享

分享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素:

时间

单次分享时间,过短,很难将分享进行透彻;过长,影响分享的质量,挤占了宝贵的工作时间。

建议单次分享时间控制在 10 - 30 分钟,不包含讨论时间,典型的如:周会之后。

地点

分享是一个需要深度参与的过程,深度的分享其中必然包含思考、实操、深研、整合,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提供保障。

建议选择独立会议室,避免被打扰。

人物

许多团队都是按照梯度化建设的,一个团队成员的能力层级往往会有区别,但是前后一般不超过两、三个职级,这样的差别并不会影响分享的进行,但是选题上需要有一定区分度。

单次分享的人数,过少,分享的收益过低,并且发现的问题与可探讨的内容过少,不利于思想的碰撞;过多,准备成本、主讲人的把控力、参与者的参与度都得不到良好保障。

建议单次分享参与人数在 5 - 10 人,可以弹性伸缩,保证能够深度参与。

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:

  1. 主讲人:分享者,此次分享的主要负责人,应当有简单的文章、PPT等。
  2. 记录人:其中一名被分享者,负责简单记录此次分享,记录应当成体系文档,同时记录人作为下次主讲人。

过程

  1. 主讲人分享,记录人记录,被分享人针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时探讨,复杂的问题先自行记录。
  2. 问题探讨、发散、总结,深度参与的分享,可以包含实操的过程。
  3. 如果主题未确定,记录人协调下次选题。

选题

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分享是否成功,选题本身应该耗费精力,同时也是有路可循:

  1. 经典:先分享经典,建立全局观,把握重点。
  2. 前沿:交流是捷径,通过交流前沿知识,保持先进性。
  3. 践行:能够实践的知识,可以更快、更好的被融会贯通。
  4. 专家:专家的认知层级往往更高,能够提供更好的意见。
  5. 系列:按专题成体系进行,容易形成叠加效应,进一步提升分享的收益。

建议以点带面,技术团队可以围绕某技术点,快速切入。

个人思考

分享的过程,不仅仅提升了相关的某项技能,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提升认知。

这些思考主要来自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一: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

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:

  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
  • 知道自己不知道
  • 知道自己知道
  • 不知道自己知道

简单翻译一下:

  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: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,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。95%
  • 知道自己不知道:有敬畏之心,开始空杯心态,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。4%
  • 知道自己知道:抓住了事情的规律,提升了自己的认知。0.9%
  • 不知道自己知道:永远保持空杯心态,认知的最高境界。0.1%

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

认知,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。

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,技能再多累加,也就是熟练工种。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,是不可量化的。

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

误区一:以为自己知道,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

自以为是,是自我认知升级的死敌。
自我否定,就是假设自己无知,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。

误区二: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,往往不是一回事

有一个词叫自我迷惑。自认为觉得很重要,但根本没把它转化成真正的行动。

不行动的认知,就是伪认知。
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,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,下士闻道则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
大道理听多了,是时候实践了。

参考

  1. https://www.atatech.org/articles/129463
  2. http://ningg.top/fusheng-series-01-knowledge-upgrade/
  3. http://ningg.top/tech-history-wangxing-and-wanghuiwen-talk-about-reading/